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教程 > 软件资讯

回(汉语文字)-解析回文字源流的详细情况

2023-05-16

朋友们好,小美来给大家做出正确的讲解,对于回(汉语文字),回文字源流许多人还不知道,接下来就由小编带领大家看看。


1、回(拼音:huí)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(常用字)。
2、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,其古字形像水流回旋之形,呈一条螺旋线。
3、后回字分化出迴字,今又归入回字。
4、回的本义指旋转、回旋,引申为曲折、迂回。
5、由旋转又引申为使方向掉转,再引申指返回原处,也引申指答复、回报。
6、另外,回还由掉转方向引申指改变、转移,由此又引申为违背。
7、在近代小说中,一章称为一回,因此回也作量词用。
8、(*是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中的异体字)
9、

回文字源流


10、字形演变流程图(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) 指事字。
11、回在甲骨文中写作图2,西周金文中写作图3。
12、从古文字回的造型看,回字的造字意象是对各种旋转现象(如水流旋转)经过高度概括而产生的一个符号,表示旋转、环绕、螺旋循环的意义。
13、到了战国,出现了图6一类的字形,外为大口,中为小口,小篆字形大都与这类字形一致(图8)。
14、之后的汉隶便以篆文字形为基础将其形体加以方化,用笔加以方折(图9)。
15、以后又循此发展为现代的楷书。
16、由曲折环绕的本义引申开去,回又产生了众多的意义。
17、由某地出发再回到某地,是一种最典型的曲折环绕,所以回就有了返回这一今日最常用的意义,即所谓回家回乡之回。
18、又有了答复、回报之义,如回信回敬之回。
19、作为行为或运动的主体,曲折环绕者总在不断地改变前行的方向,于是回又有了掉转转变义,如回头回心转意之回;拒绝有所求者,必然使之颓然返回,因此回又有谢绝义,如回绝之回;一个来回,常常意味着行为、事情的一个特定周期,于是回又演化为一个被频繁使用的量词,不但可指行为、事件的数量,而且与章回小说的章同义。
20、旋转既不正也不直,用在人事上就是不正直、邪僻、奸诈。
21、清代文字学家徐灏在《说文解字注笺·口部》中指出:回之引申为回旋,为迂回,迂有曲义,故亦训邪曲,因之有奸回之称。
22、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赞扬君子的德行不回。
23、宋代苏轼在《议学校贡举状》中建议朝廷登俊良,黜庸回,选拔优秀的人办学,撤换庸才和奸邪之徒,不让他们在教育事业中误人子弟。
24、回后来在曲折、回环等意义上还产生了一个分化字迴,其意符辶(辵,读作chuò)表示与行动有关。
25、迴字后起,是回的加旁分化字。
26、因此回与迴义项存在重叠,回为漩涡,迴为旋风,皆有旋转、回环之义。
27、到后来,回在表示旋转、掉转、回环等与走路有关的义项时为迴所专,而回的专用义项就少了。
28、但回与迴用法还是有区别的。
29、《王力古汉语字典》对二者进行了区分:‘回’与‘迴’是同音同义,‘迴’是后起字。
30、所有各个能用‘迴'的义项,既可写作‘迴’,又可写作‘回’。
31、惟有表示奸邪意义时,只能用‘回’,不能写作‘迴’。
32、如《周礼注疏》卷第二十九:回身向北惠(士奇)校本:回作迴。
33、回遹,邪僻是回的专属义项,自然不会与迴相混。
34、而回族回鹘这些均为专有名词,一般也不会与迴相混。
35、汉字简化之后,迴与回的义项遂合并。
36、人们弃迴而用回相当于选择了古字。
37、虽然在现代二者没有了差别,但在翻阅古籍时仍需注意:迴转迴旋古籍中一般不写作回;回报回族古籍中不能写作迴。
38、看完本篇文章是不是就很清楚了呢?

参考资料

1、回.汉典
2、国务院关于公布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的通知.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
3、平水韵 十灰 回.搜韵网
4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.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2.06:576
5、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.汉语大字典 第2版缩印本 上[M]:四川辞书出版社;崇文书局,2018.01:767-768;4082
6、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. 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[M]. 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 2008.08:149;296;1239
7、[东汉]许慎 原著;汤可敬 撰.说文解字今释[M].长沙:岳麓书社,1997.07:843
8、《说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译本》编委会编. 说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 第2卷[M]. 北京:中国书店, 2010.12:954
9、余乃永校注.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[M]. 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 2000.07:96;388
1回的音韻方言.汉典
11、迴的音韻方言.汉典1
2、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编.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1.11:1391
3、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.汉语方音字汇(第二版重排本).北京:语文出版社,2003.06:1701
4、党怀兴,王辉主编.汉字基础与常见使用问题辨析[M]: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,2019.01:175-1761
5、刘志基等编著.新汉字读本[M].南宁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4.06:289-2901
6、何金松编著.汉字春秋:天地写真[M].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4.03:235-2361
7、傅永和,李玲璞,向光忠主编.汉字演变 文化源流 上[M].广州:广东教育出版社,2012.12:273-274展开全部收起

门文章

  • 资讯